日前,农业农村部发布第三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(风险监测)信息,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继续稳定向好,抽检蔬菜、水果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87个品种130项参数10841个样品,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.3%(按照2018年同口径统计,总体合格率为97.8%,同比上升0.2个百分点)。
据介绍,农业农村部第三季度共监测31个省(区、市)和5个计划单列市,共161个大中城市的827个蔬菜水果生产基地、610辆蔬菜和水果运输车、164个畜禽屠宰场、177个养殖场、770辆(个)水产品运输车或暂养池、955个农产品批发(农贸)市场,蔬菜、水果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.5%、98.9%、97.7%和95.1%(按照2018年同口径统计,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.1%和97.0%)。畜产品“瘦肉精”抽检合格率为99.8%。
从监测品种看,抽检的64种蔬菜中食用菌、瓜类和甘蓝类蔬菜监测合格率较高,分别为99.5%、99.4%和99.3%,抽检的6种畜禽产品中,猪肝和羊肉全部合格,猪肉、牛肉、禽肉和禽蛋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.0%、98.9%、94.3%和95.8%。抽检的14种大宗养殖水产品中鳙鱼、鲢鱼和对虾全部合格,大黄鱼、罗非鱼和鳜鱼抽检合格率相对较高,分别为98.2%、98.0%和98.0%。
农业农村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,对监测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督办,要求地方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监督抽查,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。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,始终保持高压态势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。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培训,加大规范用药指导,严格落实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,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底线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。(张桂贵)
在业内人士看来,问题背后的原因既有农产品自身的问题,也有传统电商先天性不足的问题,在十年粗放性红利之后,电商瓶颈日益凸显。而在后电商时代,未来将是多种零售模式共存,共同破解农产品销售困境。
据商务部监测,上周(10月7日至13日)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3。9%,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。1%。
针对当前农产品供应热点问题,10月17日,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,我国农产品供应总体较为充裕,市场运行基本平稳。
南菜北运、黔货出山、跨境海鲜……记者近日在湖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采访时发现,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,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还需从发挥政策引导作用、完善标准、精准“补短”等方面发力。
入世以来,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,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,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关联度日趋紧密。无论是国内生产还是进出口贸易,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政策改革,都不能不考虑世界农业和国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影响。
据商务部监测,上周(6月3日至9日)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.1%,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.5%。
财政部、商务部今天联合发布《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》,明确将通过中央财政出资的方式,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,创新应用新模式、新技术,推动农商互联互动,提升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和效率。
农产品上行有几个比较大的难题,除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,也要靠商业创新来寻找破解之道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13日发布的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》预计,今年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仍将较为充足,粮食产量将持平略增。
据商务部网站消息,商务部数据监测,上周(4月29日至5月5日)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.5%,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.2%。